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米兰世博会的“东风”吹火了欧洲游

  欧元贬值、签证政策放宽,一系列政策利好欧洲旅游业。原本就是旅游热门的意大利更是借着米兰世博会的“东风”大火特火,为吸引中国游客赴意,意大利大使馆已增加签证部人员配置,加快签证审批速度,只要资料齐全,36小时内可发放个人旅游和商务签证。对于持有世博会门票的申请者开辟绿色通道,免去面试环节。

  人工的建造无法替代自然的美好。我们在法国馆发现活生生的麦田、瓜果树木和菜地,在英国馆醉心于花朵的灵动与蜜蜂的辛劳,于是我们就自然而然畅想着,夏天一过,伴随秋风吹进米兰世博园,那些小小的田野上一定会唱起收获的喜悦……而此时此刻,我们真心觉得,中国馆要是守住了当初设想的真正的麦田,那该多好。

  北京青年报《生活时代》给大家探探路

  吃到感恩你就会看懂米兰世博

  北京青年报《生活时代》作为首发团特邀媒体跟着“小蜜蜂”飞到了意大利。就是传说中史上最大规模的世博观展团——IMOLA千人米兰世博之行。

  食物、土地、田野、耕作,没有一届世博会让我们对有关“吃”的一切,产生如此热情和敬畏。10点钟左右,排队准备进入世博园区,还没走到入口,就被左手边儿的“FUTUREFOODDISTRICT”吸引了。虽说知道这是史上首次以食物为主题的世博会,但我还是愿意把它歪解成“吃货有未来”,你们觉得呢?好吧,人家真正的主题是“滋养地球,为生命加油”,而上面提到的未来食物展区,其实是世博园区的四大主题展区之一。

  小伙伴说,这就是个农副产品博览会啊!没错,每一个国家馆里,你都能找到大量食物元素。栽在地里的庄稼被做成了室外景观,摆上餐桌的肉蛋蔬果被请上了展台,春种秋收被拍进了视频,世界各地的大厨也溜进了现场。

  入口处可以透过小小的圆洞看动画,主角是小蜜蜂。沿着一条两边种满小野花的起伏小路往里走,就可以看到一个极富现代感的立体蜂巢,是英国馆。问起场馆的导览姑娘为何处处都是六边形元素,她告诉我们,在英国人看来,蜜蜂和人有着紧密的联系,没有它们勤劳地授粉,就不会有粮食啊!仔细想想,说得没错,于是我们像小蜜蜂一样穿梭在花园里,一头冲进蜂巢,置身其中,被震撼着。

  如果评选最贴合主题的国家馆,那我投法国一票。一条短短的入馆小路,我们走了十分钟。两旁种满了——庄稼!说实话,在中国我都没一下子见过这么多农作物。叫得出来的有小麦、玉米、茄子、黄瓜、草莓、大萝卜、胡萝卜、大葱、茴香、圆白菜……更多是叫不出来的。整个建筑是木质结构,仿照农田的丘陵地形,听说是用法国东部侏罗山脉盛产的原木打造的。进去一抬头,就挂着各种锅碗瓢盆,接着就是吃的喝的……估摸着等到闭幕前,馆外的食材该收获了,再配上馆内的好餐具、好红酒,简直完美!

  见到帅哥最多的是德国馆,没有之一。顶棚是环保的纺织膜材料,木板拼接而成的斜坡像是德国农田。空中花园上有花有草有玩儿有休息的地方,“小鲜肉”遍地,让人久久不愿离开。

  星条旗调皮地变了模样,美国馆已经进入了food2.0时代。

  “人生活不只靠饼”,“求你今天赏给我们日用的食粮”……梵蒂冈这个最别致而神秘的国度,选择了汉语表达对食物的情绪。说太对了,无力反驳。

  米兰世博中国馆

  带着对麦田和原野的期待,终于来到世博会中国馆前。迎接我们的是黄色的菊花丛、灰色狮子砖雕以及红墙和黄瓦。

  效果图中那令人激动的麦浪去哪了?事实上,来到现场之前,中国馆建筑设计师陆轶辰就已经向我们透露,种种原因,“麦田”并非如最初创意中计划种下的真的麦田。而现在,上万根一人多高的led人造麦秆填充在中国馆内部,希望观者找到“风吹麦浪”的感觉。

  很开心,中国馆“项目负责人”苏丹老师带着我们深入中国馆,讲出了从创意到建造过程中那些艰辛:“清华美院所有参与项目的老师全情投入,包括清尚设计等为中国馆做出努力的团队有很多。尽管如同每一个紧锣密鼓的项目一样,建筑、室内及景观并非尽善尽美,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馆已经被国际媒体称作最值得探访的国家馆。”

  很遗憾的是,建筑设计师陆轶辰并未在现场。我们知道,在长达数月的现场设计和盯守之后,他真的累坏了。终于如期开幕的中国馆,让他和世博照明设计师杜异、展陈设计师周艳阳、视觉设计师顾昕等多位老师一样,长长地舒了口气。

  尽管我们被空间折服,看到中国馆在参数化设计和顶尖结构设计及施工的配合下,表现出建筑本身的现代性和先进性,但对于麦田的期待不得不让我们感到些许遗憾。人工的建造无法替代自然的美好。我们在法国馆发现活生生的麦田、瓜果树木和菜地,在英国馆醉心于花朵的灵动与蜜蜂的辛劳,于是我们就自然而然畅想着,夏天一过,伴随秋风吹进米兰世博园,那些小小的田野上一定会唱起收获的喜悦……而此时此刻,我们真心觉得,中国馆要是守住了当初设想的真正的麦田,那该多好。

  关于中国馆,已经有太多建筑设计范畴的讲解和描述,我们节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官方发布的片段,供你品评。

  1.中国首次以自建馆形式参加世博会2.中国馆是本届世博会第二大外国国家馆,占地面积4590平方米

  3.中国馆主题:希望的田野 生命的源泉

  4.中国馆核心概念:天地人和

  建筑师在面对场地南侧主入口和北侧景观河的两个主立面分别拓扑了“山水天际线”和“城市天际线”的抽象形态,并以“loft”的方式生成了展览空间;最后在南向主立面上,推出3个进深不同的“DeepFacade”,形成“群山”的效果,以此向中国传统的抬梁式木构架屋顶致敬。

  为了实现中国馆屋面轻盈和大跨度的内部展览要求,采用了以胶合木为主材的结构体系。屋面从下而上包括:钢木(胶合木)结构组成的结构屋面、位于结构屋面上的PVC防水层体系、结构梁上穿透防水层衔接遮阳竹板的支撑体系和参数化设计的竹板遮阳体系——这种“三明治”开放性建构体系,即使在世界范围也是创新的。

  位于中国馆屋面最上层,是由竹条拼接的板材所组成的遮阳表皮系统。这种以参数化“写”出来的屋面,完全不

  同于传统的通过审美判断“设计”出来的形式。竹板编织的肌理顺着竹板的角度在屋面上“流动”,光线透过竹编表皮漫射进室内空间,在PVC表皮上布下的斑驳投影,随着季节和时间的变换而变化,这个造化自然的“空”,就是最最中国的空间。

  除了中国国家馆,还有中国企业联合馆以及万科馆,此处就不多说了。

  “没人能动米兰”

  米兰世博会5月1日开幕了,当然,朋友圈儿也被当天“演变成一场暴乱”的反世博游行刷了屏。但随即超过2万的米兰市民就在市长GPisapia的带领下,以“TocchiMilano”(没人能动米兰)为口号进行了抗议,并对被破坏的街道和店面进行了清扫和整理。

  此前,坊间盛传关于米兰世博的种种“负面”,关于意大利工人慢条斯理的种种“不给力”。到了现场发现,最后几天“赶工”的效率也不赖啊,大多数都完成了而且各具特色挺有趣,极少数没完成也不觉有丝毫不妥,总之是个令人惊喜的结局。管它完成与否,又或者是否达到预期,我们玩儿得挺欢乐,吃得也挺爽,那些关于建筑,关于设计,关于文化,甚至关于政治的各种……都搁后头吧!开心且有收获,便是对自己的不辜负。  文/方博王雅文